近日,在泌陽縣春水鎮(zhèn)魏莊村委尚莊村西北的龍眼崗上發(fā)現一處保存基本完好的明清時期的糧食儲存、加工的遺址。該遺址通體由一處約30余畝的石板構成,其中石板有效使用面積5.12畝,占17%。分為莊稼儲備區(qū)和食糧加工區(qū)兩大區(qū)域。莊稼儲備區(qū)有4塊面積不等的石板組成,面積3.92畝,食糧加工區(qū)由一個完整的石板構成,面積1.2畝。
龍眼崗的由來
說起龍眼崗,當地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很久以前,此地百日無雨大旱,大地生煙,莊稼絕收,人畜無處飲水,生命危在旦夕。東海龍王派遣一條青龍到此降雨以解此處百姓干旱疾苦。青龍連降六天喜雨,為百姓解除了旱情,但青龍過于勞累,最后降臥在村莊附近的一處大石板上,周圍百姓聞訊立即趕來,提桶端盆向龍身潑水,跪拜青龍普降甘露的壯舉。青龍的義舉感動了龍王,龍王急詔青龍回宮。就在回宮瞬間,空中電閃雷鳴、狂風大作、頃刻暴雨如注,天地昏暗一片,只聽一聲巨響,青龍騰空而起準備飛回龍宮。臨走之際,青龍為答謝民眾護救之恩,龍角樹立,龍淚如泉,打在大石板上,形成兩個龍眼坑和兩道青龍眉,龍麟落到石板上形成無數塊龍鱗石。因此,此處后來被叫做龍眼崗。
為懷念青龍降雨之恩,龍眼崗附近的民眾紛紛慷慨解囊,在兩個龍眼坑北邊約6米處建造一座長寬高各3米的青龍廟。廟內墻壁中央繪有一條青龍飛游天空畫像,供桌上供奉一尊頭向東、尾向西的青龍神胎。周圍的民眾每年的正月初一,八月十五必來燒香跪拜,以求青龍保佑來年風調雨順全家和睦安康。據說,人們前來燒香,都手提瓦罐,朝拜之后,在龍左眼坑內取一罐清水,供全家洗臉,對各種皮膚病和眼病有很好療效。遺憾的是,青龍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被人為破壞,如今遺跡蕩然無存。
探尋龍眼崗遺址
在古代農耕文明時期,農業(yè)生產技術落后,生活粗放,莊稼的收割、運輸和加工都基本靠手工勞動。每到收獲季節(jié),龍眼崗周圍村子的群眾不約而同地把收獲的莊稼統一集中到此。通過打場、淘曬、碾軋、碓臼,篩籮,最后加工成可供食用的粉面。至今這里還流傳著“一遍碾、兩遍碓,三遍四遍能下鍋”的順口溜。
莊稼儲備區(qū)在龍眼崗西端,有兩塊大石板,兩塊小石板構成。每當莊稼收割后,人們就運送到這些石板上,簡單晾曬后垛起來,準備加工成糧食。
加工區(qū)由四部分構成。分別是場面、龍眼坑、碾盤、碓碓窯。莊稼收割后,在儲備區(qū)簡單晾曬碼垛后先運到場面。場面在龍眼崗頂部,是一塊長19米寬9米的平坦石板。人們在此摔打莊稼,用石磙碾軋、揚場、晾曬,完成最初的糧食加工。之后,人們把初加工的糧食拿到龍眼坑,用坑內的水淘洗干凈。龍眼崗上有兩個龍眼坑,東西6.6米,中間最大寬度2米,深1.5米??觾缺趟宄?,常年不干涸。
糧食淘洗干凈之后,需要碾軋。當時的人們?yōu)榱私鉀Q碾軋問題,共同在龍眼崗上開鑿碾盤一個,直徑達3米之長。碾盤中央開鑿一四方口形碾樁窯,深11厘米。碾軋糧食時,碾樁固定在碾窯內,在碾樁上安裝碾框、石磙,碾框上留有兩個圓形框眼,插上碾杠,可供七個人席石而坐,相互合作,傳推碾杠,石磙飛疾而轉,另外還有一人供料打雜。由于如今早就廢棄不用,石磙、碾樁等已無處可尋。
糧食加工的最后一道工序是用碓碓窯把石磙碾軋后的糧食加工成面粉或其他粉狀固體,以供食用。當年,龍眼崗上有兩個石頭碓碓窯。用碾盤圍碾出來的粗糙谷糧,經過在碓碓窯中用擂臼捶打后,用籮曬成面粉,加工成各種食物。兩個石頭碓碓窯如今尚存,一個保留在村民尚天廣家中,一個廢棄在村南的耕地中。(通訊員:遠志 長震)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blogvestidosde15.com/showinfo-33-19008-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