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準(961—1023年),字平仲,北宋華州下邽縣棠村里(今陜西省渭南市臨渭區(qū)官底鎮(zhèn)左家村附近)人。清廉剛正,果斷善決,謀事有方??贾羞M士,先后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縣,改大名府成安縣。隨后任右正言、直史館,授右正言為三司度支推官、轉鹽鐵判官,擢拜尚書虞部郎中、樞密院直學士,拜參知政事,兩次為宰相,最后貶謫道州司馬、雷州司戶參軍。為官四十余載,先后輔佐宋太宗、真宗、仁宗三位皇帝安邦治國,功名遠揚,尤其在抵抗遼兵入侵的澶淵之役中功勛卓著,成為彪炳青史的一代名相。
少年英才巴東知縣
寇準生于名門望族,善詩能文。先世曾居太原太谷,后移居馮翊(今陜西大荔),最后遷至下邽。曾祖父寇賓、祖父寇延良都饒有學識。父親寇湘博古通今,后晉開運年間考中進士甲科,因屢建勛績,被封為三國公,追贈太師尚書令。
寇準畫像
寇準少年頑劣不羈,頗愛飛鷹走狗??苣敢慌?,用秤錘砸中他的腳,流血不止,寇準由是“折節(jié)從學”。“從師入學校,趨隅占對,毅然有成人風采”。七歲時隨父登華山,就留下了“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云低”的詩句。十五歲時,就能精習《春秋》三傳。
太平興國五年,十九歲的寇準考中進士。當時宋太宗不喜歡選用年輕人才,有人勸寇準多報幾歲年齡??軠蕝s說:“我正思進取,豈可欺蒙國君!”憑滿腹經(jīng)綸,在殿試中被破格錄取。
寇準出任巴東知縣,爬山涉水,體察民情。整肅縣衙,秉公斷案,勸農(nóng)稼穡,減輕賦稅,引進適合山區(qū)耕田的犁鏵和良種。為了防止額外增收,把縣中應當納稅、服役者的姓名等項,張榜公布。凡是應該繳納賦稅者,無不如數(shù)按時送交??軠蕮P清風,施善政,深得民心,縣域政通人和,百業(yè)興旺。老百姓親切地稱年輕的寇知縣為“寇巴東”。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曾憑吊寇準說:人知公惠在巴東,不知三朝社稷功。
寇準以風節(jié)著于時,其詩藻思宏逸,骨韻高遠,曲盡風雅,曉暢流利。其五言詩言簡義豐,情思凄婉;七言詩意新語工,吟詠深沉。被奉為晚唐體詩人的盟主。有《忠愍詩集》、《忠愍文集》留世。《全宋詞》共輯其詞四首。
諫言諍臣撫番使者
寇準在主持三司工作期間,“以六判官分掌之,繁簡始適中。”在中書,“凡有為多不用舊例”,不以資序,而唯才是舉。“我欲思投筆,期封定遠侯”,“我徒曠達由胸臆,恥學鯫生事文墨”。他積極進取,革除弊政,樹立了與舉朝文武迥然而異的政風。
寇準是極言直諫的名臣。眾官建言與契丹議和,他直披肝膽,亟陳利害:契丹屢屢犯我邊疆,只應加派勁兵駐守,不可與之講和。一次因奏事切直,惹得太宗發(fā)怒,起身就要退朝。寇準卻上前挽住衣角,讓太宗坐下,繼續(xù)勸諫。太宗對寇準甚是嘉許,說:“朕得寇準,猶文皇之得魏征也。”
淳化二年春,天大旱。朝臣多推說是“天意”,寇準卻說是刑罰不當。祖吉與參政王沔的親弟弟王淮都貪污受賄,而且王淮貪污受賄的數(shù)額遠在祖吉之上。但祖吉被誅殺,家產(chǎn)被籍沒;而王淮只杖于私堂,且不久又復其官,用法不公,上蒼能不發(fā)怒嗎?王沔當堂謝罪。
渭水南北居住著一批“番民”。秦州知州溫仲舒把渭南的番民一律逐到渭北,還修筑柵欄、堡壘,阻絕番民的往來。番民對此十分不滿,時常尋隙滋事。
寇準建議說:“唐朝帝王注重漢、番各民族的友好交往,大臣宋璨等也主張不賞邊功,終于形成邊疆的安定局面,出現(xiàn)了開元年間的太平盛世。而今,封疆大吏貪賞邀功,以至輕啟邊釁,怎能不招致禍亂呢?”太宗改派寇準前往渭北安撫番民??軠恃讣床鸪妓习兜臇艡?、堡壘,恢復了番民的帳篷廬舍,調和了當?shù)馗髯迦嗣竦年P系。從此,秦州境內出現(xiàn)安定、和平的局面。
畫策良相定盟勛臣
朝中圍繞立嗣君展開了激烈的黨爭,寇準在太宗面前及時釋疑,改立襄王趙元侃為皇太子,安定太子之位,確保了朝廷政權的順利交接。
景德元年十一月,遼兵大舉南侵,兵鋒直指黃河北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陽)。群情惶恐,朝野震驚。朝臣多持南遷之策,寇準力排眾議,請御駕親征,身赴前敵。
宋真宗駕抵澶州北城,遠近將士和百姓望見御蓋麾旗,踴躍歡呼,士氣振奮。遼兵孤軍深入,急于求戰(zhàn),統(tǒng)帥蕭達攬到陣前督察軍情,被北宋威虎軍首領張環(huán)射死,雙方戰(zhàn)局發(fā)生了轉變。蕭太后秘密派使臣來議和。宋真宗無心久戰(zhàn),派親信曹利用出使遼營,并授意說:“只要遼方退兵,每年可贈他百萬金銀布帛。”
寇準不同意饋送金帛之事,且欲令遼國稱臣,使之獻出幽、薊十六州土地。君命難違,又出現(xiàn)了關于他擁兵自重的流言,無奈之下,他對宋朝使臣曹利用說:“雖有旨許百萬,若過三十萬,將斬汝!”曹利用真以三十萬而和成。“澶淵之盟”后,宋、遼兩國邊境安定了百年之久。
“歡盟從此至今日,丞相萊公功第一。”北宋名相王安石后來寫下佳句,頌揚寇準在澶淵之盟中建立的不朽功勛。
無第宰相青天忠魂
寇準官位升到執(zhí)掌國家大權的宰相,卻沒有為自已建造一所私宅府第。一生跌宕起伏,無論官居何處,只有一處普通住所,深為黎民百姓敬仰。當時處士魏野作詩贊曰:“有官居鼎鼐,無地起樓臺。”
寇準年過花甲被貶為雷州司戶參軍,雖然身為謫官,卻不以去國而喪志,不以位卑而不為。他指導當?shù)鼐用駥W習中州音;傳授農(nóng)業(yè)技術,興修水利;解說天文地理,力避邪說;修建真武堂,收徒習文學藝,傳播中原文化。
一次遼國使者到宋都汴京,問誰是“無地起樓臺”的宰相。朝庭官宦們都羞愧得面面相覷,無人回答。
寇準在雷州病逝后,其妻趙氏請求朝廷搬運寇準靈柩。但因所拔費用有限,只得寄埋洛陽。靈車北歸,取道衡州、公安等縣。沿途官民插竹路祭,據(jù)說后來都成活為林。人們爭為修祠立廟,年年按時祭奠。明代文人戴嘉猷路過公安,曾題寫“萬古忠魂依海角,當年枯竹到雷陽”的詩句。
寇準在民間久享盛譽,所到之處百姓均以“寇青天”相尊稱。當時就流傳有“欲得天下好,無如召寇老”的說法。有人還掛起寇準圖像,上面寫有“今作閻羅王”的字樣。
功揚千秋位列三賢
明道二年,宋仁宗為寇準昭雪,歸葬下邽縣今臨渭區(qū)官底鎮(zhèn)左家村南。敕令恢復寇準“太子太傅”、“萊國公”官爵,贈官中書令,謚號“忠愍”?;视铀哪辏首谟至詈擦謱W士孫士卞為寇準撰寫《萊國公寇忠愍公旌忠之碑》碑文,并親筆為碑首篆書“旌忠”二字,以示褒揚。
寇準墓
明代官至內閣首輔的楊一清來下邽,拜謁萊公祠,作詩感嘆:半畝荒基數(shù)尺墻,宋家賢相表新坊。樓臺不用生前起,祠宇能延沒后香。未撥一丁真負國,縱為孤注已尊王。后人不建親征策,和議終成禍靖康。
2009年為寇陵立碑紀念
寇準對家鄉(xiāng)下邽有深厚感情。天禧二年(1018年)九月十三日,寇準返回下邽縣,捐俸銀二百兩,整修渭南下邽慧照寺塔。方丈感其誠,請人把寇準畫像刻制碑上,置于塔頂層。原碑現(xiàn)藏陜西碑林博物館。
慧照寺
寇準當年被貶雷州途中,寫詩懷念故鄉(xiāng):秋末楚云端,行侵苔蘚斑。愁腸不厭酒,病眼豈逢山。遠路有時到,宦游無處閑。卻思清渭北,煙柳掩柴關。
故里鄉(xiāng)親將寇準與唐代著名的軍事家張仁愿、大詩人白居易,一同譽為“下邽三賢”。馮玉祥將軍出于敬仰之心,曾率兵在其陵墓周圍栽了不少柏樹。近年在墓冢北建有簡易門楹,上書:“澶淵會盟彰忠肝裂膽;宰相無第見亮節(jié)高風”。其千秋功績、清廉風骨盡在不言
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wǎng)、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wǎng)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wǎng)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blogvestidosde15.com/showinfo-33-231787-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