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林 楊之甜 陳浩
安陽有個老傳統(tǒng),逛了正月十六安陽橋廟會,春節(jié)才算圓滿。
2月13日,農歷正月十六,安陽橋廟會“如約而至”。
安陽橋廟會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間。當時,橋南端有座大王廟,每逢正月十六,人們便從四面八方到此燒香祈福,附近的船家商戶也聞之而來。代代延續(xù),廟會成為融民間藝術、物資交流、文化娛樂為一體的傳統(tǒng)民俗文化盛會。
廟會主會場位于安陽河兩岸,南北、東西綿延3公里,覆蓋周邊10多條街巷。“今年逛安陽橋廟會,‘味道’跟以前一樣……”安陽市民李曉玲和家人一早趕來,按照往年的路線吃吃逛逛,并在朋友圈感嘆。
啥“味道”跟以前一樣?
保障沒變。安陽橋廟會不僅是正月里安陽的大事,也是市委、市政府最為關切的事。市委主要領導提前深入核心區(qū)域督導檢查,屬地政府、社區(qū)街道、公安交警、城管消防、醫(yī)療衛(wèi)生、應急管理等多部門協(xié)同聯(lián)動,為廟會平安“加碼”。據了解,僅公安部門就出動警力3000余名。
習俗沒變。“溜百病”是安陽橋廟會的重頭戲。安陽人認為,在安陽橋上走上一遭,便能把過去一年的晦氣、病痛統(tǒng)統(tǒng)甩掉,迎來健健康康的新一年。掛柏枝也是不可或缺的習俗,“柏”與“百”諧音,寓意百病全消、百福具臻。市民挑選翠綠的柏枝,鄭重掛在自家門口。“這抹綠色,不僅為新春增添了幾分生機與活力,更庇佑全家人平安順遂。”安陽市民范昌元說。
美食沒變。酥香爽口的炸血糕、香氣撲鼻的饸饹面、清涼爽滑的涼粉、酸甜可口的粉漿飯……獨具安陽特色的小吃,滿足了人們的味蕾,更承載著安陽的飲食文化和歷史記憶。“每年逛廟會,不吃上一碗呂村饸饹面,總覺得缺點啥。”在呂村饸饹面攤位前,排隊購買饸饹面的隊伍宛若一條長龍,市民李先生說,自己已經在此等了10多分鐘。
堅守沒變。形態(tài)各異的泥咕咕、精美華麗的掐絲琺瑯……當?shù)胤沁z項目“悉數(shù)登場”,眾多游客駐足參觀。在吹糖人攤位前,手藝人將熬好的糖稀放在嘴邊,輕輕一吹,再用手指巧妙塑形,一個個活靈活現(xiàn)的小動物躍然眼前。
也有些許“新味道”——
人才集市“上線”。安陽市委人才辦支起政策宣傳攤位,把“洹泉涌流人才集聚計劃”送給走過路過的各路“英才”;北關區(qū)還現(xiàn)場開設招聘會,為求職者提供就近就業(yè)的機會;
國補政策“趕會”。電器商家攜“拳頭”產品來趕廟會,宣傳消費品以舊換新的國家補貼政策;
拍客即興“直播”。自媒體達人隨處可見,大家用力“吆喝”,讓外地游子和全國網友“云逛”安陽橋廟會。
“延續(xù)幾百年,安陽橋廟會原有的‘味道’還在,還增添了新‘味兒’,這是安陽人對美好生活的執(zhí)著追求,更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堅守與傳承。”安陽古都學會副會長、古城文化研究專家安民說。
夕陽下,廟會煙火氣還未散;微風中,孩童們舉著糖葫蘆、風車,笑著鬧著……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blogvestidosde15.com/showinfo-33-346273-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